学习园地

学...

达人断其命而不求也 ——试论道教的生死观

杨宗云

在正式开始讲经之前,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:依照当年重阳祖师的嘱咐,邱祖由丹阳祖师带着修行。当邱祖在磻溪刻苦修行了六年后,丹阳祖师写信给邱祖,告诉他“命功”已近圆满,可以到龙门洞来修“性功”了。于是邱祖去了龙门洞,为了克制“睡欲”,邱祖先是把自己穿的草鞋拆了又编,编了又拆,可是后来发现这个方法不管用。于是邱祖又找了一块大石头,从山上滚到山下,再从山下滚上来,如此日复一日。有一天正在邱祖滚石头的过程中,山上的落石砸断了邱祖的肋骨,邱祖面对这样艰险的状况,突然说:“病就让他病,死就让他死。”让我们大家想想邱祖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时,为什么丝毫没有贪生的念头?然后再联想到我们自身,当我们面临生死的考验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态?让我们带着对这个故事的疑问与思考,跟随我的思路一起看看邱祖不惧生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?

    直译:通达生命之理的人即使面对生死,也绝不强求苟且生存,而仅仅是顺天应人。

通达生命之理的人懂得宇宙的盈虚变化,懂得生命的存亡之道,所以绝不会违逆自然而强求活命,他们只是顺应“天道”。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,都会对生死做认真的思考,这就形成了人的生死观。我们思考生死、探讨生死的意义就在于,这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死,以一种正确的生死观作为依托,不仅能让我们乐观地面对生活、积极地应对来自生命中的苦难、也能让我们从容的面对死亡。我认为出家修行总是不离于“了脱生死”这一核心目标,参悟“生死”也是我们终身的课题。所以我就在想,为什么不提前做一种尝试,尝试用宗教的视角来剖析生死,为他人提供一种契机,给那些被死亡困扰、徘徊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提供一种新的选择、一种新的机会,试图帮他们摆脱死亡的困扰,让他们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;为那些真正想“了脱生死”的人做一些基础性的努力,尽力帮他们进入另一重精神境地,让他们初步认识到“超越生死”的可能性。以下我将从认识生死、勘破生死、超越生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。

宗教的祖师们总是不断思考、参悟着“生死”,那么我们道教的祖师是如何认识生死的呢?

一、认识生死

道教的祖师们很早就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,《南华真经·大宗师》中讲:“死生,命也,其有夜旦之常,天也。”在这里南华真人便启示说,人的生死是不可避免的,就像永远有白天和黑夜一样,这是自然的规律,生死就如同白天和黑夜一样,白天与黑夜的轮替完全出于自然,是人力所不可违的。《南华真经·大宗师》又说:“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。”这里南华真人又启示说,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(这里的“大自然”可以理解为“道”)所给予的,大自然用生使我们勤恳的劳作,用渐渐地衰老使我们得以清闲,用死亡使我们安然地休息,因此生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,死也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。

认识生死仅仅是我们探讨生死问题的开始,这使我们能够在宏观上对生死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,但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,就不能彻底地理解生死,不能认清生死的本质。在认识生死之后,我们应当更深入地探讨生死。我把下面的这一步骤叫做“勘破生死”,何为“勘破”?勘,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勘,校也”,本义为校订、核对,所以“勘破”可以引申为看破、识破。我把“勘破生死”这一节分为:理解生死、识破生死。

二、勘破生死

   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认识到了“生死”的不可避免性,“生死”变化纯属自然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“生死”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?为什么“生死”是自然的运化?

1、理解生死

我们先来看一个《南华真经·至乐》篇中的故事,:“庄子妻死,惠子吊之,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。惠子曰:‘与人居,长子、 老、身死,不哭,亦足矣,又鼓盆而歌,不亦甚乎!’庄子曰:‘不然。是其始死也,我独何能无概然!察其始而本无生,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,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。杂乎芒芴之间,变而有气,气变而有形,形变而有生,今又变而之死,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。人且偃然寝於巨室,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,自以为不通乎命,故止也。’”这个故事讲,南华真人的夫人有一天去世了,惠子去吊唁,惠子看到真人不仅没有悲伤之色,反而敲着盆子唱歌,于是便质问真人:“你与夫人一起生活,生育、抚养孩子,白头偕老,她死了不哭也就罢了,敲着盆子唱歌是不是有点过分了?”南华真人告诉惠子,并不是他看到的这样,夫人刚去世时,自己是有过悲伤的,可是观察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,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,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。在若有若无之间,变而成气,气变而成形,形变而成生命,现在又变而为死,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。看到他人顺从自然的变化,安安静静地睡在天地之间,如果我们还在那里啼啼哭哭,这只是我们不通达生命罢了。

真人的夫人过世后真人不哭反而敲着盆子唱歌,这个故事在文学的渲染下或许有夸张的成分,但是却反映了道家对待生死的态度。在道家看来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,世间本来没有我,也没有生命,不仅没有生命,就连形体和气息都没有,那么我们死后,生命不存,形体消亡,我们将继续归之于无。我们本来就没有生命,那么当我们失去生命时,我们又何必恐慌。我们既然本来就没有生命,那么我们又何以片面地认为生就是美好的,而死则是痛苦的呢?我本来就从没有生命的地方来,现在我又将回到没有生命的地方去,我现在是要“回家”了,所以不应该悲伤,更不应该为别人的“回家”悲伤。不管是生还是死,我们都听从命运的安排,顺从自然的变化。

通过以上的分析、探讨,我们仅仅只是在理论上理解了生死,之后我们必须进入生命的核心中去,更深入地剖析生死。

2、识破生死

为此,我特从《悟真篇》选了一首诗,其诗曰:“人生虽有百年期,寿夭穷通莫预知。昨日街头犹走马,今朝棺里已眠尸。”这首诗终极关怀的味道很浓,这里祖师告诉我们,人生百年中所出现的祸与福、寿与夭、健康与疾病、穷困与通达,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,人生无常,昨日还穿着绫罗绸缎、挂着金玉首饰、跨着高头大马在大街上耀武扬威,今日却已入殓,躺在棺椁里,四肢冰凉,气息全无,曾经在世间积聚的人缘、财富、名位统统随江水而逝,一去不返。所以,我们应当渐渐认识到人生的虚幻,早早觉悟,放下对生命的依恋,对生死的执着,为这个肉身的“主人”做打算。

《南华真经·知北游》中讲:“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隙,忽然而已。注然勃然,莫不出焉;油然漻然,莫不入焉。已化而生,又化而死,生物哀之,人类悲之。解其天弢,堕其天帙,纷乎宛乎,魂魄将往,乃身从之,乃大归乎!”由此看出,生命短暂,人生百岁仿佛阳光掠过空隙般迅速,万物生长变化,直至衰败枯萎,从变化而生,又变化而死,变移转化,百年之后灵魂散落在虚空之中,肉身也将随之消逝。肉身没有不消亡的,灵魂才是肉身真正的“主人”,如果我们本性灵明,无染无着,那百年之后即使形体消逝,灵魂的散落实际上是回归本来;但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,因贪因着,迷失在物欲中,过分地消耗生命,最终灵魂不仅无处可归,而且会因为被后天欲望渐渐地遮蔽而找不到本来。百年的人生岁月仿佛梦游般虚无缥缈,但愿我们渐渐地觉醒过来,放下肉身之假,认出灵魂之真,否则百年之后形体消逝,灵魂将归向何处?

实际上对于宗教而言,更加关注的不只是“认识生死”和“勘破生死”,而是要通过修行来“证悟生死”、“超越生死”。这才是我们道教修行的最关键处,通过理论的参悟与实践的修持相结合,切切实实地通达万物的道理 ,真真正正地悟透生命的玄机。

三、超越生死

    其实,生死是一回事,他们并不是隔绝的、对立的,生也就是死,死也即是生,《南华真经·知北游》中讲:“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,孰知其纪!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若死生为徒,吾又何患!故万物一也。”这里南华真人启示,生是死的连续,死也是生的开始,人的生命及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地死生生死,人的出生,实际上是气的聚积,气聚积便成生命,气消散便是死亡,生死是相属的,悟透了这一点,我们对生死便没有了担忧。把人放在整个宇宙中来看,人与万物是一体的,生与万物为一体,死与万物依然是一体。

道教相信,人是可以“长生不死”的,也就是说生死是可以被超越的。《龙门心法·功德圆满》中讲:“不死者,岂是凡身?长生者,非关秽质。彭祖至今何在?颜回万劫还存。不死者,我之法身;长生者,吾之元气。”由此可见,能够“长生不死”的绝不是有形质的肉身,一切有形有质的事物终必毁坏。“长生不死”是道的世界的范畴,“长生不死”的是我们的法身、元气、灵魂、真性……,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称谓,但实际上就是一个事物。不管世界如何变化,不管形体如何消逝,若能保住“真性”不失,便能“长生不死”。《南华真经·秋水》认为:“道无终始,物有死生。”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没有止境,不能停息,而大道却超越了各种变化,始终不变。大道自己无生无死,也不干涉万物的生死。大道超越于生死变化之外,一任万物生生死死。如果我们通过修持,使自己的虚无之处与大道的虚无之处契合,使我们的“真性”与“道性”连通,自然与大道合一,这样自然超越了生死。

我们读《福寿论》大家往往觉得“福报”应该是功名利禄等物质上的获得,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认同。真正的“福报”应该是非物质、非可见的获得,而“得遇明师、得闻正法、得行正道”恰恰正是比功名利禄更好的“福报”。我认为以正确的生死观为依托,使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,不致迷茫;当我们面对悲苦的生活时,不致因失去信心而沉沦、堕落;当我们面对死亡时,不致惶惶不安,坦然、从容的面对生死。健康生活,平安生存,何尝不是一大“福报”。道家始终追求“功成身退”,事成后并未叫我们汲汲于功名,这应当就是看轻物质“福报”的最好例证。

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,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,其次应该认识到从生到死是自然的运化,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生死后我们应该预见到肉体终将毁坏,觉悟到人生虚幻、世事无常,渐渐放下对生命的种种欲望与执着,为自己的“灵魂”(即“真性”)作打算,最后通过修持把自己的“真性”与天地万物的“虚无”连通,真正的通达生命之理,进而超越生死。

 

(作者为中国道教学院2016级研究生班学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