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园地

学...

积善好德,福寿之本

张静益

人生在世,谁不祈求有福,何人不愿健康长寿!然而,各位善信,何为福?怎能寿?有信众说平平安安即是福,生活无忧也是福!而身体健康活的长久就是寿!嗯,说的很有道理啊!但我们如何能过的平安,如何能生活的愉悦无忧,又能如何活的健康长久呢?在1300多年前,唐代妙应真人孙思邈(也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药王爷),便在一篇《福寿论》中,点出了人生福寿的秘诀。得之者无不福寿圆满,颐养天年。那么这个秘诀是什么呢?是有什么灵丹妙药传给后人吗?现在小道就带领大家到这篇经典中寻找奥秘!

在《福寿论》中孙真人讲“福者,造善之积也;祸者,造不善之积也。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,亦不能致人之福,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真人告诉我们,福运是通过做善事日积月累而得到的;灾祸是行恶事日积月累而出来的。鬼神本来不能给人带来灾祸,也不能给人带来福运,只不过是人多行不善之事而结束性命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真人认为福寿的根本在于“造善”,而致祸的根本则是“造不善”。因为有了“造善”和“造不善”,世上便有了两种人两种命运。真人在《福寿论》中特意对这两种人做了陈列说明:一类是圣人、贤人、达人、信人、仁者、士人,这些人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来为人行事,属于“造善”者;而另一类人有凡人、愚人、小人,这些人昧理、执愚、反道,是“造不善”者,是为真人所贬抑的。真人说:道德高尚的“圣人”体悟大道无为之理而不求有为,有才能德行的“贤人”懂得祸福之理而不自欺欺人,通达事理的“达人”能够判断自己的命运而不去强求,诚实笃信的“信人”保有诚信而知静静的等候,具有仁爱的“仁者”保持着仁厚而廉洁谨慎,知书达理的“士人”认真行事而谦虚恭敬。那些平常的“凡人”不懂得福寿之理而任意妄为,无知的“愚人”任凭他的愚蠢而无所畏惧,猥琐的“小人”违背道的运行而终日妄为。境界不同,心念就不同,心念不同,人生态度就不同,态度不同,行为举止也就不同了!而人生的结果,福祸寿夭的果报自然也就不同!

真人在《千金要方·养生序》中同样阐述了福寿论点,他说:“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;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,未能延寿。”又说:“道德日全,不祈寿而有福,不求寿而自延。”明代医家龚廷贤在《寿世保元》中说:“德为福寿之本,若其刚恶,不肯好德,柔弱而怠于修养,则祸及随之,而绝福寿根源矣。”可见,积善好德,乃福寿之本!这便是福寿的秘诀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真人在《福寿论》中论述善、恶、福、祸时,将凡事该做与不该做,份内得之与幸而得之而加以了区别。真人是这样说的:“富贵者以轻势取为非分也,贫贱者以妄盗取为非分也。神而记之,人不知也。”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依仗自己的势力,轻而易举掠夺索取而得到的富贵,或是花言巧语谄媚人或是不择手段盗窃劫掠而得来的富贵,都是不应该做的,不应该有的,这是恶、是祸。尽管人不知也,但神明却早已记下。真人告诫世人:“其祸日多,其寿日促,金之得盈,福之已竭。”祸、恶多的人,必然寿命短,尽管富有金钱,而福已衰竭 。

《太上感应篇》中说:“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;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”前段我看到一则新闻,一个人在取款机取钱时,被一男子打晕,把钱抢走了,很快这个案子破了,但却牵出了十年前的一桩命案,十年前一个面馆的老板、老板娘中午被人用刀杀死,经过血样DNA对比,竟然发现是这个抢劫的男子所做。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。这个杀人案是如何发生的呢?原来仅仅是因为两碗面,涉事男子当年和女朋友在那家面馆吃完面,结账时发现钱不够了,就和老板解释,说是转天给他送来,结果老板不同意,还言语讥讽,以至男子情绪激动,竟然抄起刀来,将老板杀死,老板娘欲逃,遂又将老板娘杀人灭口。本是碗面的小事,却伤了两条人命毁了两个家庭。在这里面,如果那位老板存有善心,平日多积福德,何至于被杀,宽容了那个小伙,不仅得一善果,又可结一善缘!然而心中无善,德性不够,祸由天降。正所谓“夫人之死,非因依(偶然的机缘)也,非疴瘵(疾病)也,盖以积不仁之多,造不善之广。”

我还听到一则故事,在民国时期一位商人,收完款项欲乘船返乡时,发现一妇人投江自杀,商人忙向岸上人疾呼,谁能下水救上妇人,愿出30大洋,重赏之下,有人下水将妇人救了上来。商人问妇人年纪轻轻因何自杀?妇人说,家境贫寒,丈夫让她将养的一年的一头猪赶到集市卖掉换些米面,没想到赶猪路上,猪受了惊跑掉了,她感觉无法与丈夫交待,不如死了算了,便寻了短,不想被商人救起。商人见其可怜遂生怜悯,掏出20个大洋,给了妇人,并说,我既救了你,总得还让你有个活路啊,不致再寻短见。妇人原不收,在众人的劝说下便收下了,并千恩万谢,给商人磕了三个头,回家了。由于救人,耽搁了时间天色已黑,又下起了雨,商人便回到了客栈重新住下待天亮再走。而那妇人高兴的回家后,把钱给了丈夫,丈夫见有如此多的银元,便问怎么回事,妇人说了过程,那丈夫却是非常疑惑,很难相信会有如此好人。便叫那妇人和他同去客栈了解究竟。妇人经打听很快找到了商人住的客栈,并上去敲门呼唤,商人听到是个女子叩门,夜色已晚,如孤男寡女相见甚是不妥,便说已睡下,有事明日再说。妇人丈夫见商人果然是个正人君子,便主动上前敲门,并说明来历,商人见夫妻都来了,便起身开门迎请二位,没想到,商人刚打开房门,他睡觉得后山墙便突然倒塌了,商人大惊,急出得门去,片刻后回过神来,激动地对妇人说,说是救你一命却原来是我救了自己一命啊!

商人心存善念,平日必积累福德较多,救人一命纯心性使然,未求回报,然福德已累,命中虽有灾,却因为善而有了福,免了灾。

各位善信,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,祸福吉凶,不是天定,也不是鬼神定,而是在“我”不在天啊!那些非寿终而亡的人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,也不是因为疾病,是因为他前世今生做的不仁之事太多了,行不善之事太广了,上天才追究起来,结束了他的生命。人如果能够补救过错,多行善事,布施仁爱恩惠,生出怜恤之心,德行通达幽冥之府,就可保命延生了。正所谓“福祸无门总在心”。人只要多行善事,多发善心,老天爷就会在不知不觉地保佑你了。而如果我们不修片善、不积福报,纵然烧香再多,拜神再多,祖师仙真也不会保佑你的。

孙真人在《福寿论》中,通过衣、食、住、行诸方面的具体的现实生活,明确指出了人的善恶标准,道德规范,并将它有机的同“福”“寿”之果联系了起来,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明白了福寿的根源。积善好德,福寿之本!知道了这个道理,那各位善信欲得福寿还有什么难的呢!

所以在《福寿论》的最后,真人说:“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,圣人知之,贤人护之,天乃爱之,人以悦之,鬼神敬之。居其富而不失其富,居其贵而不失其贵,祸不及也,寿不折矣,攻劫之患去矣,水火之灾除矣,必可保生全天寿矣。”就是说,人若能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而不欺诈,就会得到天地人神的保护,福贵不失,灾祸尽除,必然可以寿终正寝,颐享天年。孙真人一生淡泊名利,悬壶济世,慈心万物,被世人尊为“药王”、“医圣”。他以德养性,以德养身,仁善为先,身体力行,年迈百岁,依然“视听不衰,神采甚茂”,最后以142岁寿终飞升。清代名医张璐称真人是“医门之圣,百世之师”。无独有偶,当代名医罗明山,一生为民疗疾,不辞辛苦,解囊助贫,被人称之“罗善人”,在他110岁时,每天还会给几十位病人诊治,而不决疲倦,最后老人在118岁寿终。

仁爱慈善,修身立德是道教所历来推崇的,因为它是为人之基,福寿之本,《福寿论》围绕着人在生活中的福、祸、善、恶,阐述了“以善做人,以德养寿”的普世思想 。今天我们再次学习这篇《福寿论》,应该深刻领悟其中真谛,以圣贤为榜样,修身自省,从善去恶!广种福田,多积善缘!做一个重仁义,讲道德,高情操,心神宁静,不谋私利的善人。

(作者为中国道教学院2016级研究生班学员)